【不入虎穴出自谁的典故呢】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常用来比喻不经历艰险,就不能获得成功。这句话出自东汉时期的《后汉书》,具体是《班超传》中的一段记载。
一、
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,讲述的是东汉名将班超在西域立功的故事。班超为了完成朝廷交给他的任务,亲自深入敌境,冒险进入虎穴般的危险之地,最终成功建立了功业。因此,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也代表了敢于冒险、勇于进取的精神。
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使用,用于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决心,只有亲身经历艰难险阻,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成语名称 | 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 |
意思 |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,怎么能捉到小老虎?比喻不经历艰险,就难以获得成功。 |
原文出处 | 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”(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) |
背景故事 | 班超奉命出使西域,面对强敌,他勇敢深入敌营,最终成功建立功业。 |
使用场合 | 鼓励人勇于冒险、面对挑战,强调实践与经验的重要性。 |
后世影响 | 成为激励人心的经典成语,常用于文学、演讲、教育等领域。 |
通过了解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”的来源和含义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精神力量。它不仅是历史中的一个真实故事,更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启示:只有敢于面对困难,才能收获真正的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