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发愤忘食的故事和含义简短内容】“发愤忘食”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努力学习或工作,连吃饭都顾不上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故事,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。
一、故事简介
“发愤忘食”最早出自《论语·述而》:“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虽然这句话本身并非直接描述“发愤忘食”,但后人常将其与孔子弟子颜回的形象联系在一起。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,他生活清贫,却始终勤奋好学,常常废寝忘食,专注于学习和修身。
据传,颜回在学习时非常专注,甚至到了忘记吃饭的地步,因此被后人称为“发愤忘食”的典范。他的精神也成为了后世学子学习的榜样。
二、成语含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发愤忘食 |
拼音 | fā fèn wàng shí |
含义 | 形容人专心致志地学习或工作,连吃饭都顾不上。 |
出处 | 《论语·述而》(虽非直接出处,但常与颜回相关) |
用法 | 多用于赞美他人勤奋刻苦的精神 |
近义词 | 废寝忘食、孜孜不倦 |
反义词 | 饱食终日、无所事事 |
三、现实意义
“发愤忘食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要保持专注和毅力,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意义,尤其是在学习、科研、创业等需要长期坚持的领域。
然而,也要注意适度。过度劳累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,也可能影响效率。因此,“发愤忘食”应建立在合理安排时间的基础上,做到劳逸结合。
四、总结
“发愤忘食”源于古代贤士的学习态度,体现了古人对知识和理想的追求。它不仅是对个人意志力的肯定,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赞美。在今天,我们仍可以从这一成语中汲取力量,激励自己不断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