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吾谁与归】“吾谁与归”出自《论语·阳货》篇,原句为:“吾与点也。”这句话是孔子对弟子曾点(即曾皙)所言“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雺,咏而归”的回应。孔子对此表示赞同,认为曾点的志向是安详、自由、合于礼乐的理想生活。
后世将“吾谁与归”引申为一种对归属感、知己、人生伴侣或精神寄托的追问,常用于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或对孤独处境的感慨。
“吾谁与归”最初是孔子对弟子曾点志向的认同,后来被广泛引申为对归属感、知己、理想生活或人生伴侣的思考。它体现了个体在人生旅途中寻找认同与陪伴的心理需求,也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和谐、仁爱、礼乐生活的追求。
表格展示: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《论语·阳货》 |
| 原文 | “吾与点也。” |
| 含义 | 孔子对曾点志向的认同,后引申为对归属感、知己、理想生活的思考 |
| 引申意义 | 对人生伴侣、精神归属、理想生活的追寻 |
| 文化背景 | 儒家思想,强调礼乐、仁爱、和谐 |
| 使用场景 | 诗词、文学作品、个人情感表达 |
| 现代应用 | 表达孤独、寻求理解、探讨人生目标 |
通过“吾谁与归”,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,也映射出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归属感和情感连接的渴望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,使“吾谁与归”成为一句富有哲理与情感深度的经典之语。


